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大街牡丹社区,了解底层党建、为民服务等状况
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大街牡丹社区,了解底层党建、为民服务等状况
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辽宁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大街牡丹社区,了解底层党建、为民服务等状况。总书记着重,“对晚年人的服务要跟上”,“对孩子们的哺育和培育等作业要加强”。<\/p>
就在上个月,在乌鲁木齐天山区固原巷社区,习近平总书记具体了解那里展开便民服务、晚年人和青少年文明活动等状况。<\/p>
“一老一幼”,触动亿万家庭,关乎大众福祉。屡次赴当地,“一老一幼”的民生论题,都是调查的要点关怀。<\/p>
<\/p>
顾虑:老有所养,幼有所育<\/strong><\/p>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让一切晚年人都能有一个美好美满的晚年”,既是千家万户的“家事”,也是党中央十分关怀的民生课题。<\/p>
“我国现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晚年人越来越长命,对晚年人的服务要跟上。要抓好老龄作业、老龄工业,有条件的当地要加强养老服务设备建造。”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大街牡丹社区调查时这样着重。<\/p>
一向尊重、关怀晚年人,推进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社会环境,总书记事必躬亲。在大众家中,与白叟手拉手,话家常,问冷暖;在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具体了解白叟衣食住行、文明休闲等日常日子;在底层卫生机构,详尽问询白叟治病就医是否困难。<\/p>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老龄作业,贯彻落实活跃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p>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晚年人老有所养、日子美好、健康长命”,“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p>
“现在孩子遍及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要让孩子们跑起来”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孩子们放学后,得有人接得住啊”……从体质到训练,从教育到托育,总书记放在心上。<\/p>
“孩子们现在都是宝,对孩子们的哺育和培育等作业要加强。” 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大街牡丹社区调查时着重。<\/p>
行动:以“一老一幼”为要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strong><\/p>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会老。无论是改进民生,仍是促进人口长时间均衡展开,都要捉住要点难点问题,“一老一幼”便是典型。<\/p>
当时,我国人口结构呈现出老龄化、少子化、长命化的趋势。养老和托育,正是直接影响我国人口质量的两个重要环节。<\/p>
回应养老和育儿之需,统筹处理“一老一幼”问题,“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前景方针大纲专章布置“施行活跃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明确提出以“一老一小”为要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p>
“要建立战略眼光,习惯公民对高品质日子的等待,习惯人的全面展开和全体公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不断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获得新进展。”习近平总书记着重。<\/p>
保证和改进民生是一项长时间作业,没有终点站,只要接二连三的新起点。婴幼儿照护、处理晚年人运用智能技能困难、优化生育方针、展开银发经济……一项项暖心行动,把“一老一幼”社会保证和服务安全网络越织越密,老大众的美好感不断增强。<\/p>
布置:许多作业都要靠社区去完结<\/strong><\/p>
本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固原巷社区。在党群服务中心,一群银发耄耋白叟欢欣鼓舞,生气勃勃;近邻房间,一群垂髫少儿正背诵古诗词。<\/p>
“一老一幼”其乐融融,都在社区这一方六合。<\/p>
上一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宁市文汇路大街文亭巷社区。走进社区归纳服务中心,“爱老美好食堂”、“四点半讲堂”、舞蹈室、调理室等一应俱全。<\/p>
小小社区,既有晚年人的好去处,也有孩子课后欣赏的好服务。<\/p>
社区,衔接千家万户的“毛细血管”,也发挥着处理“一老一幼”问题的重要作用。<\/p>
细看“十四五”规划大纲专门设置的“施行活跃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章节,不论是健全婴幼儿展开方针,仍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普惠”、“社区”都是其间的高频词。<\/p>
本年的《政府作业报告》提出,加大社区养老、托幼等配套设备建造力度,在规划、用地、用房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撑。<\/p>
<\/p>
“教育‘双减’作业展开后,社区要多展开公益性校外实践活动,让孩子们首先把身体训练好,保证身心健康。”在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大街牡丹社区,总书记叮咛道。<\/p>
“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许多作业都要靠社区去完结。”对社区作业,习近平总书记一向非常重视,要求“把更多资源、服务、办理放到社区”“把社区各方面服务搞周到”“让社区成为居民最定心、最安心的港湾”。<\/p>
“一老一幼”系民意,一枝一叶总关情。“要让老大众体会到我们党是一心一意为公民服务的,党一向在公民身边。”一席话,饱含着“以公民为中心”的真诚情怀。<\/p>
统筹:崔士鑫<\/p>
撰文:余嘉柔<\/p>
策划:杜尚泽<\/p>
修改:卫然 邱耀洲<\/p>
校检:朱利<\/p>
图片来历:新华社(拍摄:鞠鹏、申宏,视觉:毕晓洋、虞东升)<\/p>